大学首页 学院首页 手机访问
国内外研究动态
国内外研究动态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中心资讯 >> 国内外研究动态 >> 正文
2019年青年学术沙龙——“西夏历史文化研究”顺利举行
2019年12月20日 17:35  点击:[]

20191215日下午,陕西师范大学2019年青年学术沙龙——“西夏历史文化研究”在雁塔校区文科科研楼310教室举行。本次沙龙由陕西师范大学中国西部边疆研究院助理研究员许鹏博士召集,邀请了陈玮(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石建刚(西北工业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副教授)、戴羽(山西师范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副教授)、张九玲(山西师范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副教授)、曾汉辰(陕西师范大学国外藏学中心讲师)和许鹏共计6位老师参加。

陈玮博士发表的论文是《西土大治的政治营造:西夏祥瑞研究》。该文利用《宋史》、陕北出土的定难军墓志以及近年刊布的西夏文文献等资料对唐末五代宋初的党项李氏(拓跋氏)营造的各种祥瑞进行了详细的探讨。作者分阶段列举了李仁福向后唐进贡白鹰,《宋史》等记载李继迁“生而有齿”和“十种吉祥”,《宋史·夏国传》记载李德明利用祥瑞进行政治运作,李元昊视圣物舍利为祥瑞,乾顺作《灵芝歌》等史实,指出党项李氏(拓跋氏)利用祥瑞塑造应天承命的政治叙事,宣扬王朝统治隆兴不败。曾汉辰认为,考察西夏祥瑞不应当仅仅关注祥瑞的制造者,还应当关注祥瑞的接受者的反馈,同时也应当考虑不同祥瑞的政治内涵,并加强与中原王朝的比较。

石建刚博士发表的论文是《宋金两朝沿边德靖寨汉蕃军民的精神家园(二)——陕西志丹县城台第2窟供养人身份考察》。该文是作者最近调查陕北宋金石窟的一个片段。作者首先介绍了志丹县石窟群的概况,重点放映了典型的造像和题记的影像资料,其次介绍了初步的整理情况,可以将其分为北宋造像题记、金代造像题记、重修题记和游人题记四类,也可以将其分为第一阶段(下限1108年)、第二阶段(1108-1112年前后)、第三阶段(1149-1155前后)。通过整体考察可知,第一阶段的造像模式和表现手法与何家坬石窟关系密切,受党项小胡族影响较大;第二阶段工匠的艺术风格比较清晰,第三阶段蕃部民族参与广泛。最后作者还对供养人的身份进行了考察,指出大部分供养人都是德靖寨的军民、熟户,呈现出多民族和多文化交融的特点。不同的民族和文化经过长期的融合,到明清时期成为一个整体,可谓民族融合的典型案例。陈玮认为,边境地区开凿的石窟与当地驻军关系密切,这从供养人的姓名可以看出,同时也应该关注这一地区外族党项化的问题。

戴羽博士发表的论文是《<天盛律令>所见“”考辨》。戴博士近年一直从事西夏文法典《天盛律令》条文的比较研究。在梳理律条的过程中,他发现8条有关西夏经济史的资料中都有“”这一术语。而传世的《天盛律令》汉译本将其译作“做错”或者“作错”,这显然与《天盛律令》卷二十的定义是不相契合的。戴羽博士认为“”通过对音应当可以勘同于唐宋法典中的“坐赃”。但是,西夏文的“”移植于唐宋法典中的“坐赃”,两者在适用范围、立法模式、主体和主观要件方面等不一样。通过这一案例,戴博士指出翻译《天盛律令》,不能忽略唐宋律中的法律术语,应当关照上下文,加以辨析。

张九玲博士发表的论文题目是《西夏文<五十颂>考释——兼论西夏的偈颂》。佛经的偈颂一般包括三种:修多罗、祇夜、伽陀。西夏文《五十颂》属于伽陀,是单独存在的韵文。作者在解读西夏文《五十颂》发现几种现象:第一、西夏文本中的句子经常互倒;第二、西夏译本中存在非正常断句;第三、西夏译本每局的字数与翻译底本不一定相同;第四、与散文长行相比,西夏语偈颂语言相对生硬难解。作者认为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一是西夏语的语法与汉语不同,二是西夏人对偈颂进行了调整,三是西夏人为了整齐文字,对实词或者虚词多有删减。

曾汉辰博士发表的论文题目是《西夏觉照国师法狮子之教法来源与身份考》。觉照国师法狮子是西夏后期著名的藏传佛教僧人,传下多部西夏文藏传佛教经典。关于其人,邓如萍、聂鸿音、索罗宁、孙伯君等学者均有探讨。曾汉辰博士利用新获解读的西夏文藏传佛教经典《中有身要门》等文献,考察了觉照国师的教法来源,然后对其身份进行了推测。作者最后指出,藏传佛教后弘期,教法传承往往比较混乱,西夏文藏传佛教文献对藏传佛教史研究有重要的原始资料作用,是研究藏传佛教东渐的重要文献,是藏传佛教史的重要一环。将西夏文藏传佛教文献置于纵横两个方面加以研究,才能最大程度挖掘其史料价值。

许鹏博士的演讲题目是《西夏语“头项”词义考》。作者在研读西夏文文献的过程中,发现《天盛律令》等法律文献中经常出现“”一词,直译“头项”。而在辽宋金元文献中,“头项”一词也是经常出现的,关系国家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制度,研究者甚多。作者将学界关于汉语词“头项”的释义“军事组织”、“头领、首领”、“头绪、种类”等代入西夏语文献中,发现都难以解释圆满。基于此,作者认为西夏语的“”与汉语词“头项”的词义并不对等,进而重新分析西夏文资料,提出西夏语“”意为“事项、事宜”,当该词之前的词语是复数时,翻译为“事项”,也可以视为同位语,不作翻译,当其之前没有其他词语时,翻译为“事宜”。作者通过西夏语“”的例子,提出西夏语和汉语在词义的引申层面是不一致的,研究者不能满足于夏汉字字对译,需要注意其己身内涵的发掘。

本次论坛内容涉及西夏政治、宗教文化、文献、法律和语言文字,是名副其实的多学科的交流。各位演讲者通过汇报彼此最新的研究成果,加深了对西夏历史文化的认识。大家一致认为,西夏作为党项人建立的王朝国家,虽然长期附庸于辽宋金,但是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仍有注重发展本民族文化,造就了多姿多彩的西夏文化,这值得学者持续探寻、追踪。

上一条:欢迎报考陕西师范大学西夏文字与文献研究中心 下一条:中心再获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关闭